这部德国电影,不只戳到了德国人心里的痛

无问东西,让观点多一个角度

撰文 | 六角橘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莫过于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权利决定另一部分人的生死。“

 

要说拍纳粹历史题材的电影,没有人比德国人自己做得更极致的了。这一年最值得看的德国电影非《无主之作》莫属,德语原名:Werk ohne Autor。

 

导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名字挺长,就不写成中文了,因为写了也记不住。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是记不住吧?

 

不过,要说起他另一部大作,你们肯定知道:Das Leben der Anderen,就是大名鼎鼎的《窃听风暴》,曾获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豆瓣高分9.1,在豆瓣电影Top250里排No.47。

 

这位导演很擅长拍摄历史题材的电影。《无主之作》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豆瓣评分8.6。这部电影,同样值得看。

 

说电影之前,先简单交代些历史背景。

 

在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分子要清除的不只是犹太人,还有被看作“德国人民的负担”的残疾人和精神病人。

 

在种族学的鼓吹下,为了避免这些人把“不优秀的基因”传给后代,纳粹医生对近40万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强制绝育手术,其中有20多万人被通过药物、饥饿、毒气谋杀。

 

这个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化的“人口清除项目”被称为“安乐死项目”,也称T4行动。

 

电影中男主的家里就有这么一名成员,她被精神病,被强制绝育,最后被毒气杀死。

 

壹| 被谋害者——小姨 (伊丽莎白)

 

这是一个美丽的姑娘,金发,一袭绿裙,走在街上总惹得男士连连回头。

 

这也是一个有些怪怪的姑娘,有时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不过,只是有时候。

 

小姨喜欢听公共汽车一起鸣笛的声音,这些在旁人听来燥耳的声音,却能让她沉湎其中。

 

 ▲ 噪音也可以是美的

 

小姨是美丽的,美丽到被安排至所有姑娘之前,为元首献花。可是,这些别的姑娘眼中的至高荣耀,小姨似乎与之没有共鸣。

 

  ▲ 美丽的小姨生在一个错误的世界

 

不知道是这个疯狂的世界容易让人疯,还是小姨真的有些疯,总之,小姨“疯”了,然后被相识的医生举报,带走,被绝育。

 

 ▲ 被精神病,被带走,被绝育

 

其实想想,小姨不过是略有些艺术气质,有些幻想症罢了。可惜,她生活在了一个错误的世界。

 

很想知道,当小姨躺在冰冷的充满了毒气的浴室地板上的时候,她用最后一点残存的意识想了什么。

 

  ▲ 倒在冰冷的地板上时,她在想什么

 

贰| 被惩罚者——父亲 

 

父亲本是一个好人,以自己一点微弱的力量抗拒着纳粹。他的抗拒,就是拒绝加入纳粹党,并由此失去了教师的公职和房子。

 

但父亲又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最终还是拗不过妻子,选择妥协,违心地成为纳粹党员,因为妻子说,这个身份是他以后的政治资本。

 

可是,纳粹倒台了。父亲虽然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却最先遭到惩罚,因其纳粹党员的身份,被学校拒绝录用,不能再次成为老师。

 

他就和许许多多本没做过什么坏事的小人物一样,他们虽保有一定的良知,却没那么坚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为了养家糊口,选择妥协。

 

可是,最先遭受惩罚的也是这些小人物。他们失去一切,工作、尊严,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叁| 凶手——岳父 

 

在专业上,他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人。可当最优秀的人选择作恶时,那就是人类的一场灾难。

 

他是最好的妇科医生,也是纳粹。他专业,可是冷酷无情。一个错误的信仰,让他不是救人的天使,而是杀人的恶魔。

 

  ▲ 当医生披上纳粹制服时

 

当伊丽莎白趴在他的脚前求他开恩时,他并未为之所动。她就是她女儿的年龄,她说,“爸爸,救我”,想借此来打动他。可一声声的“爸爸”只会让他更加厌恶,他怎么会有一个发疯的女儿呢?

 

最终,他在她的档案上划了个红色十字,这意味着她被判处了死刑。一个医生,本来应该是救人的,现在却成了给人判死刑的刽子手。

 

他是真的相信种族论,相信在这个空间和资源都有限的社会,不健康的人应该为健康的人腾出位子,应该被除掉,应该断子绝孙。

 

为了这个信念,他甚至不惜向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手,只是因为让她怀孕的男人的家族,在他看来没那么优秀。

 

让人无奈的是,他的专业能力让他在战后又活了很久,继续享受着权威带来的权力的快感。

 

专业上的优秀,可以是一切恶行的护身符吗?

 

  ▲ 身后的骷髅是凶手的象征吗?

 

肆| 创作者——画家 

 

男主是一个天才的小男孩。小姨相信他的绘画天分,告诉他,要面对真实,永远不要将目光挪开。这很难做到,特别是当现实过于残酷的时候。

 

  ▲ 面对真实,不要将目光挪开

 

当小姨被强行带走的时候,小男孩用手挡住双眼,用手指缝来模糊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

 

  ▲ 用手指模糊画面

 

长大后的小男孩,生活在集体大于个人的东德。形势让他选择模糊个体,放大集体。他妥协,画标语,画摆着样子的工人和农民,画博物馆里的巨幅宣传墙画。

 

 ▲ 画自己还是画模版?

 

庆幸的是,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之所以做这些,是因为他能,而不是因为他喜欢。他知道,他做的一切,是不真实的。年届三十,他选择逃离。

 

然而到了西德,绘画在那里已经成了被摒弃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挖空心思搞一些空洞的创新。这时的男主,也抛弃绘画,迎合潮流。

 

 ▲ 迎合艺术潮流

 

灵魂的一击,来自于男主的教授。这位据说上床都戴着一顶帽子的男人只用黄油和毛毡进行创作,没人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当着男主的面,摘下自己的帽子,露出头上又红又皱的伤疤。

 

 ▲ 自揭伤疤是一种勇气

 

作为二战中德国空军的半吊子通信兵,他同他服役的飞机一起栽在了西伯利亚的焦土地里。是他本来要去轰炸的鞑靼人救了他,把他裹在毛毡里,在他头上涂上一层又一层的黄油为他疗伤。

 

所以,他的创作来源于那段身裹毛毡,脑涂黄油的经历。

 

一个人,敢不敢揭开过去的伤疤,与伤疤共存?敢不敢揭示残酷的过去,不将目光挪开,面对真实?

 

一名艺术家,是选择没有根基的,脱离经历的,凭空作出的一些符合潮流的玩意儿,还是摆脱潮流的束缚,做回自己,最后将自己所来自的地方变成艺术?

 

  ▲ 艺术家该如何面对过去

 

一个家庭悲剧——电影来自真实故事

 

《无主之作》改编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片中男主的原型是德国著名画家和雕塑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片中的小姨,也是里希特的小姨,在纳粹德国时期被当作“精神病患者”处死。

 

悲剧的是,片中杀人医生的原型,是里希特的岳父——海因里希·欧芬格(Heinrich Eufinger),他曾是德累斯顿市妇科医院的院长,于1933年加入纳粹党,并相继成为冲锋队和党卫队的成员。

 

到1945年二战结束,欧芬格共参与了900起针对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强制绝育手术。同大多数信仰纳粹的医生一样,在战后,欧芬格并没有受到惩罚,而是继续在各大医院担任要职,享受着职业带来的声誉。

 

无论是电影中的男主,还是现实中的画家,在最初的时间里对家庭成员间这种充满悲剧感的关联并不知情。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知情的观众看到不知情的画家将被谋害者与凶手宿命般地画在同一张画布上的震撼感。

 

 ▲ 当受害者和凶手被画在一张画布时

 

纳粹时期对包括孩子在内的“精神病患者”和残疾人的屠杀,是德国历史的一个污点。类似的电影,还有2016年的《八月的雾》(Nebel im August),也是源于真实人物。

 

 《八月的雾》海报

 

这次的《无主之作》,是德国人再一次自揭伤疤。

 

虽然那段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仍要问,到底是什么,让白衣天使成为杀人恶魔?是什么样的体系,能让人变得麻木不仁?是什么,让一个人的良心被对权利的疯狂追求泯灭?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莫过于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权利决定另一部分人的生死”,这是一位豆瓣网友看完《八月的雾》后发出的感概。

 

这种权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快感,可以让人颠倒黑白?

 

除了是一部反思纳粹历史的片子,《无主之作》还是一部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什么是艺术”的片子。

 

电影中的画家最终将目光投向家族的那些老照片,完成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突破。在作画时,他将画面涂模糊,所以在他的画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模糊不清的,包括刽子手,包括受害者——小姨。

 

 ▲ 我们的记忆本就是模糊的

 

德国影评人批评该片对历史和政治缺乏明确批判的态度,可是,这种模糊不清不正是残酷的过去在我们大多数人记忆中的真实状态吗?

 

能够追忆过去是一种奢侈

 

虽然是一部德国电影,但这部片子更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

 

我想起了自打我记事起就成了传说的爷爷,我从未见过他,只在家里的一张黑白老照片里看到过他的图像,里坐着一个面容清秀打扮得体的中年人。

 

妈妈说,爷爷死于癌症。小时候的我,从未质疑过这个说法。直到长大些后的某一天,我才知道,他把自己吊在了远处的树林子里。那年,爸爸四岁。

 

我从此理解了爸爸沉默的性格。而奶奶,至死再未踏进那片林子。

 

我还想起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有四分之一的俄罗斯血统,我们由此说起了她从未谋面的奶奶,一位在东北结婚生子的苏联红军女战士。

 

中苏关系恶化时,她被带走,从此杳无音信。家里没人知道她被带去了哪里,也没人知道她是否活着。

 

我问,奶奶被带走的时候,你爸爸几岁呢?朋友说,不确定啊,有没有10岁啊,忘了。我又问,你们家里不说这段历史么?

 

不说。

 

我相信很多家庭都有一位活在传说中的亲人。那些个与我们失去联系的人们,他们去了哪里,抑或他们为什么死亡?

 

当回忆太残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选择暂时挪开我们的目光,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将目光挪回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的过去构成了我们自己。

 

 

小编语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所启发,请转给需要的人

 

The End

 

 

作者:六角橘,最不懂传播的传媒博士

校对:非严肃德国团队

 

 

👇往期精选👇

分享 || 豆瓣9.5,这部德剧你一定很想看

移民、女人、老人,这档德国综艺,是认识和治疗偏见的良药

想去台湾吃吃吃?那先看完这部德国记录片

 

(备注:入群)

 

 

留言板在这,点我!

 

长按二维码👇关注并置顶我们

【非严肃德国】出品 | 转载联系我们